青稞(
Hordewn vulgare L. var. nudum Hook, f. 2N=14),即裸大麦,属于禾本科小麦族大麦属,是大麦的变种之一,因其在成熟时颖果易与稃分离而得名。青稞是青藏高原藏区的主要农作物,是重要的口粮、重要的食品加工原料及牲畜饲料。研究表明青稞富含β-葡聚糖、膳食纤维、矿物质等营养成分,具有很高的保健价值。近年来优质青稞选育与应用受到广泛的关注,而青稞籽粒发育中品质性状形成的分子机理研究对改良青稞品质极其重要。研究人员利用第二代高通量测序技术对品质性状具差异的两青稞材料不同发育时期的籽粒进行转录组分析,并通过对All-Unigene NR、Swiss-Prot、COG及KEGG注释的进一步分析,鉴定出373个品质相关的unigene,包含淀粉代谢途径的基因、贮藏蛋白编码基因、必需氨基酸代谢途径基因和种子成熟相关基因。分析了淀粉、β-葡聚糖以及蛋白合成途径相关基因表达模式,推测了候选的关键基因;并且根据获得的EST数据鉴定了大量EST-SSR位点和EST-SNP多态性位点。该研究为进一步研究种子发育和品质相关基因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PloS ONE)
山茶属是山茶科中包含许多举世闻名经济植物的一个重要类群,包括为人类提供天然保健饮料的茶(
Camellia sinensis var.
assamica 和
C. sinensis var.
sinensis);健康型高级食用植物油的油茶(
C. oleifera)以及观赏花卉云南山茶(
C. reticulata)、金花茶(
C. petelotii)等。然而,迄今为止,山茶属植物遗传学与基因组学研究背景相当薄弱,频繁的种间杂交和多倍化也导致其分类鉴定与系统发育研究十分困难。叶绿体基因组信息的获得不仅对于揭示物种亲缘关系和进行植物系统发育分析有重要意义,还能为植物DNA条形码以及植物叶绿体遗传转化提供大量重要数据信息。研究人员借此对山茶属中的重要类群进行了系统深入的研究。研究按照闵天禄系统,对山茶属中茶组10个物种或变种进行高通量测序,研究结果发现,山茶属植物叶绿体基因组高度保守,呈现典型的四分体结构,各个物种间IR区的扩张与收缩变异微小。
C. sinensis var.
assamica与
C. pubicosta具有较近的亲缘关系。通过对叶绿体基因组不同区域的序列分歧度的计算,发现叶绿体基因组序列进化速率不受功能限制而是受区域限制。此外还鉴定、筛选出15个分歧度超过1.5% 的序列作为分子标记,为以后山茶属植物的分类鉴定与系统发育研究提供了重要的信息。(
BMC Evolutionary Biology)
鹅膏科(Amanitaceae)真菌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和生态价值,该科既包含国际上著名的食用菌,也兼有易与可食鹅膏和一些可食用蘑菇相混淆的剧毒菌。在因误食毒蘑菇而中毒死亡的事故中,约90%都是因误食剧毒鹅膏所致。科研人员基于五个基因片段的DNA序列,并结合形态学及生态学特征,对全世界剧毒鹅膏的物种多样性、分布格局和演化历史进行了研究。该工作取得的成果发现对剧毒鹅膏物种多样性的认识和估计严重不足,在剔除原先误置于鹅膏属剧毒鹅膏组(
Amanita sect. Phalloideae)的5个物种后,其他28个物种构成了一个单系,其中50%的物种(14种)可能是新物种;相关生物化学分析表明长距离扩散和隔离分化共同造就了外生菌根真菌现今洲际间断分布的格局。该研究对于剧毒蘑菇的物种识别和我国毒蘑菇中毒预防具有较重要的现实意义;对于揭示鹅膏属真菌的物种多样性、形成与演化具有较重要的科学意义。(
BMC Evolutionary Biology)